職涯中有幸參與大大小小的產品開發、規劃,而成功上市的產品解決了哪些問題?有哪些共通點呢?
有些產品本身有很多問題,但還是有龐大的死忠客戶; 有些產品本身的價格在市面上比其他競品還要高,但還是有客戶願意買單,了解產品心理學,在市場找到突破點是每位產品經理的任務之一。
為什麼要做這樣的產品?因為有「需求」呀!
那有需求就代表真的有市場嗎?呃 …
作為產品經理,看到「需求」很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這個產品有沒有市場?
在 Panasonic 實習期間,當時在筆電開發部門所做的產品是 「軍用型」筆電, 作為實習生,當時我天真地以為純粹就是業務去跟需求方洽談,最後決定要做出什麼樣的產品。
若干年後進到新創公司擔任 RD, PM 讓我有了不同的觀點和想法,也發現絕大多數的市場其實都是創業者自己想像出來的。
有需求不代表有市場,它同時還存在供給及通路的問題。
如果今天要在健身房附近賣健康餐,那麼首先我要搞懂幾個問題:
把這些問題弄清楚之後,我們再來看怎麼切入這個市場。
假設健康餐的市場一年保守有 100 億好了,最受歡迎的類別是高纖蔬食和無油水煮各佔 2/5, 其他各 1/3;連鎖門市和便利超商是 7:3, 主要消費者以三餐外食族為大宗;最在意食材的新鮮度;吃健康餐的理由是減少糖、油、鈉的攝取;價格在 $200元以內為可接受範圍。主要客群是三餐外食族,但健身愛好者也佔了 2/10, 上班族週一至週五的午餐市場也佔了 3/10。
這些都分析完之後,如果我想要鎖定健身族群的市場,要在做哪些分析呢?
健身族群最主要是想攝取蛋白質、高纖維又有飽足感的東西,不一定要重訓後吃一整盒菜肉飯的餐盒。能在運動完後馬上就買到新鮮現做的餐點,所以我不會跟著做「健康餐」,而是做高纖+高蛋白捲餅、高蛋白雞蛋糕,不僅有飽足感更攝取了蛋白質。
再來我可以進一步跟健身俱樂部談合作,讓我在門口、騎樓設置一個攤位,月營業額抽取 5~20% 等。
評估過市場後,也要進一步去看「通路」能否滿足這個市場,通路它包含金流、物流以及資訊流。
如果我的高蛋白捲餅有需求、供給,那要服務外縣市的健身愛好者,可以進一步和外送平台談合作。不斷地在產品上優化、改進,提供更進步的保存方法上架到電商平台;
再來是提供整合各種付款型態,搭配線上、線下通路的優惠(點數、優惠券)服務,蒐集並分析這些消費者在支付過程中的所有資料,有助於了解消費者,並發展相關的行銷定價及推廣方案,未來也能搭建自有的 CDP 平台;
最後是讓資訊更透明化,我能在 Youtube 或是線上學習平台開課,分享如何做出健康、蛋白質含量高的捲餅。
以上數字可能只是個大概,但在做一個產品前一定要先對市場有「基礎」的分析,才去挖掘消費者行為背後的需求。
針對這個需求、解決這個痛點,提出什麼樣的 Solutions 才去切入這個市場,這麽做能確保你做出來的東西可以對應到某個市場去,而不是做出來了卻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走下去。 不要錯把需求當做市場,需求只是市場的一部份,有人真正願意為你所做的產品掏錢出來才是商業的基礎。
接下來,我們進一步來辨識產品在市場上的切入點,藉以來滿足我們受眾的需求。
你的產品要有大量的使用者那麼要先解決客戶的痛點。
產品的痛點不代表需求,不是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就是解決客戶的痛點,正確來說痛點是使用者沒用這個東西會死、天會塌下來的感覺,它是一種憤怒和恐懼。
例如:
所以,痛點是利用人的內心恐懼感,進而達成行銷的目的。
你也想成為鋼鐵人?
癢點就是滿足使用者的內心憧憬,只要你用了這個產品,你就能成為那個偶像明星、置身在美好的情境裡。
許多修圖軟體、App 都是透過癢點來滿足使用者,像是:
近期疫情嚴峻全國三級警戒,相信很多上班族都開始 WFH 或是分流工作,遠端視訊會議一定少不了的,其中:
癢點,簡單說就是要滿足客戶想像中的自己,去達到自我滿足、一種精神上的滿足。
早上訂、下午到!只要在網路上購買東西,除了價格、商品真偽以外,消費者最在意的就是我買的東西何時會送到我手中?
除了線上購物之外,像是家庭刨冰機、章魚燒器具等各種生活品,都是爽點的一種。
人在「滿足」的狀態就是「爽、愉悅」,需求能夠被即時滿足,這就是爽點。
另外,遊戲建立多種爽點,去激勵玩家達到上癮效果,也會提供各種挑戰、獎勵回饋。近年來很多 B2C 軟體領域的產品也都圍繞在 Gamification 去做體驗設計。
B2C(Client, User) 和 B2B(Business) 注重不同的層面和切入點,但其實這有非常多地方可以探討,之後我會紀錄在另一篇文章。
我的觀察是這樣,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產業開始以科技為主金融及其他產業為輔,從那時候開始進入創業時代,創業者都是想解決自身遇到的問題走向這條路,而他人的問題也有可能是你我遇到的問題 (B2C)。例如我們生活中常常用到一些小工具,只要感受到滿足 (爽點) 基本上錢就掏出來了,這是 B2C。
那 B2B 呢?你的產品面對的不是你我單一個用戶而已,而是一整間公司包含上上下下的部門、員工,有時候你的需求方到底是出錢的老闆還是使用這產品的員工?光是 User Interview(用戶訪談)可能就要花一段時間了。
那所以 B2C 產品比較好做嗎?倒不是,因為不管 2B, 2C 都有各自會面臨到的問題需要解決,但如果你的產品可以解決對方的問題、消除用戶的恐懼(痛點),基本上就成功一半了,後續把客服、營運、客製化、售後服務、用戶回饋並改善做好,你的 2B 產品不見得沒市場,有時候售出後的其他服務反而更賺錢。
無論是 B2B 還是 B2C 的產品,我們會用各種方式去發現「用戶價值」,像是數據的量化及質化研究、市場及競品分析等。
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,但別忘了從「使用者的角度」出發去思考,你產品的 Solutions 到底打中了哪個點(痛點、癢點、爽點)?
一旦 PM 認知到每個 Solutions 帶給用戶什麼樣的情緒,才有可能規劃出滿足用戶價值的產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