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灣許多公司環境,PM 是不分產品或是專案的,甚至還要去管理 DevOps 維運,這問題牽扯到很多層面。
身為產品經理 / 專案經理的你,向利害關係人(老闆 / 客戶)闡述完你接下來要做的事期,他們一定都會跟你說:
這些問題都發生在產品經理的工作日常上。初入行的產品經理遇到上述的問題,當下可能會非常地懊惱,最後想不出辦法只能默默接受 …
但你可曾想過,到底該怎麼規劃和執行,才能達到需求方的期望 - 要快、要好還要夠便宜?
國際金融學中的原則:The Impossible Trinity(不可能的三位一體) 又稱不可能的三頭馬車、三難選擇、不可能三角或三元悖論(Mundellian Trilemma),指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完成下列 3 者:
不可能的三位一體,其中只有 2 個是可以同時實現的。例如一個國家採用了 a 政策,就可以維持固定匯率和資本自由進出,但代價就是失去貨幣的獨立自主性。
在資本自由進出及固定匯率之下,政府無法固定貨幣供給,也不能固定利率,於是資本的流動將使利率趨向於國際利率水準,失去貨幣政策自主權。
不可能的三位一體原則簡單易懂,它不僅僅適用於決策者進行政策思考架構,這個分析思考模型,也可以廣泛用來分析任何事物或系統目標。
PM 在進行產品規劃、功能開發,也會遇到不可能的三角 (亦是專案管理金三角):
在之前撰寫的 PRD 相關文章 - 產品經理的硬實力 - PRD(產品需求規格書), 不管你是專職產品經理的職務或是一人分飾兩角(產品規劃, 專案管理)的 PM, 你必須規劃整個 Scope, Resource. 也就是團隊投入的資源 - 時間、成本及品質。在 Scope 完全不做更動的情況下,PM 不可能同時擁有彈性的時間、充裕的資源以及符合交付標準的品質,這是產品經理必定面臨的難處 。
當你面臨既要,又要,還要的窘境,不妨想一想,現階段你能夠滿足哪幾個條件?而未能滿足的條件有哪些?不能滿足的原因是什麼?這時候你會怎麼規劃策略並實際行動呢?
在理想的情況下,開發產品 / 專案的預算都是在實際開發前規劃好的,一但設定好預算、上限級距,後續就不會做變更。
不過身為蓋房子的工人,發現大樓沒電梯真的能不蓋嗎?(真人真事:悲劇!西班牙摩天大樓忘了重設計電梯)
開發期間,一定會遇到這幾個常見的阻礙因素:
這幾個看似「正常」的事件,但其影響可大可小,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這項產品 / 專案提前結束:
執行期間需求變更範圍太大,讓開發團隊不足以應付,導致於整個產品變得不可行。
無法再取得足夠的資金來完成需求
發生重大風險,導致產品無法順利完成
買方或賣方認為不再需要這項產品的可交付成果(通常都是政治手段造成的)
除此之外,還有「外力影響」需要防範:
法律或法規的變更
對組織造成影響的合併或收購
全球或國內經濟變動(e.g. 2022 年下半年升息)
大環境(e.g. 2019 年底第一例的 Covid 19, 隨後全球開始大流行)
當上述的情況發生,PM 就必須對金三角或多個項目進行變更。有經驗的 PM 一定很有感,極力去追求「如期、如質、如預算」的最終成果,有時候只會帶來「反效果」。例如客戶沒有明確地把產業的 Domain Knowledge 告知開發團隊,而團隊進行需求訪談時也沒意識到,最後導致產品缺東缺西。
我們能以如期、如質、如預算為目標,但因為異動的可能性非常地大!應適時地按現況隨時去彈性調整計畫,逐步朝向目標邁進才是。
在任何領域都存在著「三元悖論」,你不可能預算、品質、時程三者都要。在這三者的因素關係中,任何一個因素發生變化,都會影響至少一個其它因素:
要快又要品質沒問題 => 得增加預算,請需求方多給錢,或是補更多資源,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點內完成工作。
要快又要價格便宜 => 和客戶一同將需求做排序,最糟糕的就是降低品質,這樣才能在短時間內,以同樣的預算金額交付最終成果。不過需求方必須得買單「品質」不怎麼樣的產品。
要便宜又要品質好 => 感覺不急?那就是不急著要這東西,可做可不做或是延後進行。
根據一間研究顧問公司 - The Standish Group 於 2020 年公開的年度報告當中,研究全球50,000 個專案,66% 都以失敗告終。
軟體專案問題層出不窮,全球(含我國)軟體專案,真正如期、如質、如預算成功的案例,僅佔35%;其餘65%不是協商減價驗收,就是完全失敗。 而在如此高比例的失敗專案中,又以:
另外,在台灣的採購習慣上,更有以下問題,大大提高了驗收難度:
選商不慎:低價搶標且沒有維護能力
履約不實:以虛偽不實文件投標或履約
在開始執行產品 / 專案的開發進行前,產品經理要和能夠直接影響 / 間接影響的相關利害關係人共同定義成功、交付準則:
身為 PM, 先行掌握這個金三角不是要讓團隊盡快動工應付客戶,而是讓買賣雙方對於後續合作有基本的認知,做到教導客戶、管理客戶期望。
重點在於,PM 能時常意識到不確定性,並儘速採取行動。一但設定每個階段目標,進而解決特定問題並建立特定流程,逐步去交付滿足需求,可以大大地降低不確定性。
身為團隊的 PM, 針對客戶需求與期望管理,是攸關最後驗收的結果,務必要重視、保有警覺心。
今天你遇到客務的要求:
客戶有 1 百萬的預算,要做一個像 Apple 的網站,公司行銷部門可以上架商品,一般會員可以查看商品和購買,總之就是跟這個網站差不多就好了。因為要趕在開學季活動,期望能在 2 個月內完工。
這時候身為 PM 的你會怎麼規劃?又如何和客戶做溝通?
不用多說,正常的客戶都喜歡第 3 種溝通方式吧!我一百萬都在花了,這團隊這麼有心多付點錢哪有差?
這裡不僅僅爭取到多一點預算,最重要的是針對客戶的期望做管理,首先對客戶的需求進行分解,先滿足最基本的要求,後續再迭代其他功能,一步步實現客戶的要求,最後讓客戶感受到超出預期的成功。
針對利害關係人的期望管理其實有很多可以聊,但這不在本篇的重點,後續有機會再分享。
不管是老闆、客戶,甚至是團隊本身,都希望產品能如期、如質、如預算交付最終成果,但基本上這是不太可能的。
你會遇到老闆或客戶跟你說:「每項都很重要!」、「每樣都必須在期限內完成」,然後 PM 就默默地接受,回到團隊內又被你團隊的成員轟到爆炸,這是誰的問題?
我認為這是 PM 的問題和責任,PM 必須和需求方溝通、協調,請對方是必得有所取捨,以滿足初期的目標,後續再分階段進行、迭代去做交付。
我們必須得教育客戶,把專業、能力攤在對方面前,讓人懂你的難處,並進一步要求對方適度地降低標準,這樣才有可能協商出一個彼此當前能接受的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