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品經理的硬實力 - User Journey Map(用戶體驗地圖)

產品經理的硬實力 - User Journey Map(用戶體驗地圖)

前面提過,進入產品開發之前,我們需要做好一個產品策略,而了解產品的潛在用戶是誰還不夠,因為一頁式的 Persona 只是純粹形容這個用戶是誰、有哪些特徵、行為目的等。

可是 Persona 並沒有具體記載一個用戶使用產品的前、中、後時間軸,此時我們就需要 User Journey Map(用戶體驗地圖, UJM) 來幫助我們透析一個用戶使用產品的週期,這是用同理心以用戶角度去觀察使用產品的旅程。

目錄

先釐清用戶/客戶的差別

在認識 User Journey Map(用戶體驗地圖, UJM) 之前,有必要釐清這兩者的差異。

User Journey(用戶旅程)Customer Journey(客戶旅程) 主要差別在於:

  • Customer Journey 是針對已經是產品使用者,他在購買產品後和產品、客服團隊、公司的互動,近一步再行銷購買其他服務、產品。
  • User Journey 則是產品的潛在用戶,對公司來說把潛在用戶轉為主要客群提供服務、獲得盈利是最終目標。

什麼是User Journey Map(用戶體驗地圖, UJM)?

大家都有寫日記的經驗吧?

簡單說 User Journey Map 就是用戶使用產品的日記,而其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時間,什麼時間點發生什麼事、操作到哪個流程突然閃退等等。

以 Uber 來說,它的用戶體驗地圖就是:

  • 在某個地點想要回家
  • 認知有多種工具、途徑可以回家(Uber、一般計程車、捷運、公車等)
  • 考慮 Uber,查詢相關資訊、下載 App 軟體
  • 決定搭乘並操作 App 叫車
  • 取得 優惠券、折扣碼
  • 推薦 Uber 給親友享更多折扣

根據不同的身份、週期有不同的時間點,如果是一位已經使用過 Uber 的客戶來說,應是如下:

  • 打開 Uber App 軟體
  • 猶豫要選哪種車款方案(精英、尊榮)
  • 考慮完價格、時間後,選取車款方案
  • 等待 Uber 司機
  • 上車搭乘 Uber 抵達目的地

Persona(人物誌) 和 User Journey Map(用戶體驗地圖) 都是擬定產品策略很重要的環節,除了清楚掌握哪些時間點用戶會接觸到產品,更是決定要開發什麼功能、制定產品的 Roadmap(產品路線圖、產品藍圖)。

-若沒有 User Journey Map ..

你我的智慧型手機都有GPS、Map 對吧?

想像一下今天外出旅遊手機沒電時,這時候沒辦法使用定位和導航是不是就迷路了呢?

打造一個產品、找到潛在用戶、解決客戶問題、持續循環帶來營收,這感覺很簡單但也非常困難,因為你必須要找到適合產品發展的市場。

如果沒有 User Journey Map,就只是空有熱情沒有方法、策略去提供真正應有的產品、服務,更不用想可以把潛在用戶轉為帶來盈利的主要客群。

你必須解決用戶的痛點、提供價值,這也是做一個產品的目的。

User Journey Map 有哪些元素?

image

-第一層:Lens(用戶角度的基本訊息)

Users(角色)

一個產品會有多個用戶,而不同的角色在整個體驗旅程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案,例如:Uber 共有 2 個主要用戶 - 乘客和駕駛。

我們必須針對不同的用戶去打造不同的體驗地圖,藉此了解每個用戶的真實狀況、潛在痛點。

Scenario(發生的情境、場景)

有了角色後,接著需要我們產品的 Solutions(解決方案)、Features(功能)去解決他們的問題,而根據不同的 Scenario 會有不同的體驗旅程,必須清楚知道不同角色在體驗地圖的目標。

例如:晚上 11 點多剛看完電影要回家,卻意識到快 12 點沒捷運可以坐了,這時候我就會優先考慮 Uber,叫車、搭車回家。

-第二層:Experience(體驗)

使用產品過程中的各個階段(phases)的不同感受(feeling):

  • 行為
  • 想法
  • 情感

這環節我認為是最難的一部分,因為你接觸不到使用者怎麼會知道他們的感受呢?對吧?

或許我們可以在軟體服務上設置一個 ChatBot、問卷,去索取用戶的回饋,這些方式都很好,不過更好的方式是實際和用戶訪談(User Interview, User Research),了解他們的困境並實際做出產品解決他們的問題。

有機會和用戶對談可以實際感受到用戶的情緒、想法,比起在電腦前面擬定各式各樣的 Scenario 還要更有溫度,但用戶通常不太能具體闡述自己的問題,或是在特定的場合說出非預期的感受,因次需要具備一定的觀察技巧(爾後再補充)。

-第三層:Insights(內化的見解)

依據用戶使用產品的體驗,去分析出:

  • 痛點
  • 潛在機會

藉此來優化迭代產品、開發新功能。

知道哪些情境和用戶的感受後,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從中去找到潛在的機會,解決用戶的痛點提供更好的產品、服務。

身為產品經理應當要去注意產業中的競爭者,但一昧地抄襲競品,卻忘記自己產品的願景、初衷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,要和競爭者拉開差距,第一步就是做好用戶體驗地圖!

來吧!開始製作做一份 User Journey Map

上面已經清楚知道有哪些元素後,那麼該怎麼開始呢?

-定義範圍

我們希望這個 Map 多大、多小?

也就是使用者從開始操作到結束整個流程?還是只有操作某個功能達到什麼目的就好?

把範圍劃分出來,才能夠大概知道需要多少時間完成這份報告。

-把 Persona 和 User Journey Map 連結

一但把範圍劃分出來後,我們需要把前面做好的 Persona 放到整個體驗地圖當中。

而這個 Persona 就是用戶、使用產品的角色!

多去理解「為什麼」有助於釐清用戶以什麼角度切入使用這個產品,例如:

  • 使用 Uber 軟體系統的乘客都是成年人嗎?
  • 未成年的用戶可不可以搭乘?搭乘需不需同時把路線、概況傳給家長?

-定義 Scenario 和用戶期望

在用戶體驗這個產品的過程中,會發生什麼事?我們需要根據 Persona 的用戶特質、背景,去打造相關的服務,也就是擬定 Scenario 相關事件。

把 Scenario 明確定義好,透過體驗時的每個事件了解用戶使用產品的期望,例如:

  • 使用 Uber 軟體系統的乘客,要搭乘 30m Up 長途車程的乘客肚子餓怎麼辦?
  • 使用 Uber 軟體系統的駕駛,遇到不戴口罩的乘客怎麼辦?
  • 使用 Uber 軟體系統的乘客,遇到駕駛言語騷擾怎麼辦?

-列出 Touch points(接觸點)

用戶使用到產品一定會有一個接觸點,這就是一種互動行為,而根據不同的 Scenario,用戶和產品的接觸點會有所不同、關係和順序也不同。

直白說接觸點就是我們產品為用戶服務的環節,例如:看完電影想回家的用戶打開 Uber App、坐 Uber 抵達目的地後對駕駛的評分等,這些都是用戶和產品的接觸點。

-釐清 User Intention(用戶意圖)

除了把接觸點給列出來,我們還要去思考 User Intention(用戶意圖)。

  • 用戶用我的產品、服務是想解決什麼問題?
  • 為什麼用戶要使用我的產品、服務?有沒有其他選擇?
  • 產品提供的服務真的有解決到用戶的痛點嗎?

釐清這些資訊、了解用戶的意圖,都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,也是解決用戶問題的第一步。

-用戶的情緒曲線

留意用戶在每個行為過程中,情緒有哪些起伏和感受?例如:

  • 用戶在結帳時突然閃退
  • 用戶在結帳時,自動詢問要不要把發票存手機載具?

情緒感受會決定用戶使用的心情,而我們設計的產品、服務正反映了用戶的心理狀態。

所以在 User Journey Map 透過可視化「起起落落、上上下下」的情緒,可以清楚知道產品需要朝哪個地方改進。

-把資訊統整到 User Journey 頁面做驗證

上面這些步驟完成後,會把資訊更新、統整到 User Journey 的頁面,和 Persona 一樣至少會有一頁,以能夠清楚表達完整的資訊為主。

可以根據網路上已經製作好、公開下載的 Template(樣板) 去做使用、修正符合自己需要的版型,可參考以下:

最後我們會確保以上內容都是事實,絕對沒有為了產出報告而去憑空捏造它,之後需要定期去收集用戶的回饋並改善、優化產品的服務。

為什麼需要做 User Journey Map?

問題越大,支票就越大。 解決用戶的問題、解決多少用戶的問題、提供多少價值這都是帶來收益的關鍵。

團隊開心做完產品後卻發現很少客戶使用,或是 Churn Rate(流失率)很高,這時怎麼辦?

要改善之前你必須先發現原因,而從 User Journey Map 可以發現用戶體驗產品時的各個細節,像是:用戶點選「結帳」按鈕卻不斷地 Loading 沒有反應、線上客服永遠沒辦法即時解決問題等,這些原因都是影響用戶使用產品的體驗

所以,了解產品用戶自然能夠提升用戶體驗,自然能夠幫助公司品牌、產品塑造忠誠度、擁獲死忠鐵粉。

Ref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