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擇大於努力,產品經理如何選擇公司?

選擇大於努力,產品經理如何選擇公司?

選擇大於努力,選擇不對,努力白費!

有沒有什麼方式能在面試階段好好認識公司,去選擇匹配自己的公司文化、適合自己的職務?

大部分的人選擇一間公司最基本會透過幾個象限來做選擇:

  1. B2C硬體產品

    • iPhone、Samsung 手機
    • 家用電器:例如冷氣機、洗衣機
  2. B2B硬體產品

    • 工業用機器:例如生產線上的自動化設備
  3. B2C軟體產品

    • KKBOX, Apple Music, Deezer
  4. B2B軟體產品

    • 企業資源規劃 ERP 軟體:例如 SAP、Oracle ERP Cloud

不過這裡分享的是從更多元的角度來探討,像是公司的盈利狀況、組織縮編裁員等等。

一個產品有它的 Product Lifecycle(產品生命週期),而產品經理要有所成長、看到自己奉獻心血的回報,我認為一定要至少經歷 Conception(產品概念)Growth(產品增長) 的階段,不論 B2B / B2C / B2B2C 等任何類型的產品。

不過,這其實還是要看公司的產品處於哪一個階段,還有你是在什麼時期加入這個團隊,基於這些因素來決定產品最終的目標和走向。不過可以肯定的是,用戶有持續使用並給予反饋,經過長時間的迭代才可能做出優秀的產品、解決用戶的痛點,並為公司帶來商業價值。

但如果今天是公司的文化問題、內部政治因素,而不是你本身的 Culture Fit 不能適應這間公司,同時工作上各種廢屁事纏身,最後只能恨自己當時沒有好好做決定誤上了賊船。

若你的職務不是產品經理,以下的內容也非常值得參考,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💪🏾 💪🏾 💪🏾

目錄

先說在前面,一定很多人會說面試最好別問 xxx 問題,不然可能會被刷掉,這完全同意。本身要有判斷力,面試時在你面前這位主管是不是一個思維開放,適合跟你談敏感問題的人。在這個前提下才有可能獲得你想要得答案、也不會讓人覺得你是個白目冤枉被刷掉。

公司到底有沒有賺錢?

公司有獲利、持續賺錢,產品經理也才能好好做事,而不是整天提心吊膽公司沒錢養員工、規劃的產品及決策公司能不能支撐到它落地的那天?

公司沒有獲利,那員工一定會面臨被裁員、公司改組。對職涯造成的負面影響,不只是穩定度的問題,相對來說技能也無法累積一定的深度。有賺錢的公司才能擴編團隊 / 擴張產品線,然後繼續投入資源將產品迭代、優化。

通常要去理解一間公司有沒有賺錢,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看以下這些財務報表,藉此來了解公司的獲利狀況:

  • 資產負債表
  • 損益表
  • 現金流量表
  • 股東權益變動表

不過正常來說,公司沒有上市櫃一般人要取得財務報表是不太可能的事,雖說如此,還是有一些方式可以得知公司的概況,這是我的方式供你參考:

-組織結構的完整性

公司組織結構可以從公司官網去查閱,通常都會有事業群、部門。有編制人員的組織結構代表公司有一定的規模、體制以及「各主管特有的管制方式」。

一間公司的組織架構是否完整,決定了團隊的穩定性。

不完整的組織架構,對於一個產品來說是一種悲劇,因為你不知道哪天休完假回來,你的團隊夥伴就離開了。高流動性意味著團隊核心夥伴的流動率高,這就決定產品的方向會隨著人的變化而變化。

哪天人都走光了,你老闆也無心經營公司,你可以想像那種處境多麽悲劇嗎?

-查看公司資本額

要查詢公司的資本額,可以到 公司登記查詢中心經濟部 查詢其它公開資料。以台積電來說,除了可以看到資本額,也能看到查詢到負責人本身有無其它公司,藉此得知子、母公司的概況。

台灣政府的規定 中,中小企業的定義為資本額 1 億以下或公司人數在 200 人以內,只要面試的公司在這 2 項之中符合其中一項都算中小企業。

資本額可以做為一個參考值。如果資本額非常低,或公司成立的時間太短,去面試前可以提高警覺性。

-以產品經理角度思考產品的走向、趨勢

  • 如果你是這個產品的潛在 TA,會想要試用、購買這個產品嗎?
  • 如果你是這間公司的產品經理,會如何優化這個產品?開發哪些功能?

業務及銷售的問題先放一邊,我們先專注在「產品力」本身,也就是這個產品能否滿足顧客需求?產品的定價能力如何?軟硬體的技術問題能不能優化?有沒有穩定的品質持續服務顧客? 站在客戶的角度來看,如果你的產品能夠解決客戶的問題,那除了做出別人需要的產品之外,再來才是如何去銷售這個產品給有需求的客戶。

不過也有可能團隊起初根本沒做市場調查、用戶研究,你一個新進的產品經理同時要解決:

  1. 團隊本身的思維和能力落後市場上的發展
  2. 創業者本身缺乏產品思維影響到產品的走向、定位

一個產品在市場上不被需要,內部要花非常多的時間去教育,那你進入這間公司管理這個產品會非常辛苦(在不對的方向努力),這在瞬息萬變的成長市場是非常危險的事!

創業者該有一個認知是,想解決什麼問題?為什麼你的產品可以解決這個問題?為什麼你會提出這樣的 Solutions? 而在這個領域是想做「第一個」領先者?還是「最後一個」市場統治者?

如果團隊能力強、技術強,那或許可以當「第一個」研發出這種產品、而且從產品「誕生期」就佔有主導的地位。不然也可以當一個跟隨者,讓市場其它競品先投入資源研發產品並推給客戶教育市場,而自己只要等到產品進入成熟期、大勢底定後再推出產品,做「最後一個」生存的市場統治者。像 Snapchat 的產品功能 My Story, Filter(鏡頭特效) 還有貼圖、標籤,都是後來被 Instagram 抄走,甚至最後還被超越 (其實還有商業上的各種因素)

公司過去兩年內有無裁員或縮編?

image

公司裁員的原因百百種,「上週砍了三個,這週再走兩個,會給公司其它員工帶來什麼感覺?」,下週你就會發現公司的午餐團有人請了半天假、有人開始不一起吃飯了,大家各自擔憂自己的前程早早就丟履歷去面試了。

裁員的資方是不會有任何感覺的(除非老闆本身不願意),真的!只有在裁員後工作業務出了問題才會懷念起某位被裁掉的夥伴,「啊!這是那個 Designer 做的,現在 UI 該找誰做呢?」、「後端沒人了誰要開 API 給我啊!」 … 而被裁掉的夥伴不會是開心的,但公司為什麼要裁員?要怎麼知道這些腥風血雨的風波?

​​

-和公司簽 NDA 詢問營運狀況

正常來說公司是不會和面試者簽 NDA 這東西的,除非今天這份職務要處理機敏資訊,像是涉及國家政府案件、客戶機密等。

出於你對公司產品的熱忱,和公司提問了解營運狀況時,主動簽署 NDA, 讓你未來的主管、老闆跟你透露這些資訊,那對你之後確定入職的工作一定有所幫助。畢竟公司三個月就來個大吵、一個月小吵,三不五時就誰看誰不順眼動用內部關係去把人裁掉,你工作會開心嗎?

了解公司目前面臨哪些問題,而部門有什麼對策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?這個話題可以讓對話滾起來,通常會再帶出其它問題,從回答中可以大概推敲出,若你入職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,同時也能看出老闆 / 主管的個性及企圖心。

​​

-內推的好處

你會不會把一個屎缺推薦給你朋友?

內推除了能拿獎金 XD,也能幫你朋友找到適合的工作,若未來同個部門協作上也會比較順暢。

我發現透過內推招聘的夥伴往往績效都很好、留任時間也很長,大概是綜合以下幾個原因:

  1. 減少上手的學習成本
  2. 職務真實性高, 符合期待(畢竟招聘內容要稍微包裝一下)
  3. 第一時間取得回饋(面試結果)

幫助別人成功,就是自己最大的成功! 這很符合我的個性,也是我覺得在產品經理這個職務上非常重要的一個 Mindset.

將公司的問題完全透明化這對資方其實是件好事,找到適合的人選,而不是讓人在入職後感到欺騙迅速離開這個環境 …

​​

-不要怕老闆

很多人面試很怕遇到老闆,深怕被刁難或是面試被問倒,但我自己最喜歡跟老闆面試,因為老闆比任何人都還要清楚公司的營運狀況、對產品的期待。若有幸入職,爾後在職的期間遇到任何挫折,主動找老闆聊聊會讓你想起當時入職的初衷,它是寒冬裡的一絲火苗,是支撐你待在這間公司的信念。

和老闆面試我覺得最重要*3的是這幾個問題:

  • 老闆為何要創立這間公司?
  • 老闆想解決的問題為什麼會提出這個解決方式而打造出這樣的產品?而目前產品的開發狀況到哪個階段了?
  • 老闆對於新創的定義是什麼?很多公司成立了幾年從新創變老創,但一直都找不到產品的 PMF, 只能一直不斷地靠接案來維持公司的營運 …

每間公司都有一位最重要的產品經理,那個人就是老闆,老闆通常思考最多的是產品定位、產品賣點、產品市場、產品營收等,一個老闆如果連這些都不知道,那你可能要意識到他可能無心在管理公司,因為能為公司創造獲利的是產品、產品的服務,而不是公司本身。

​​

保持彈性,將日常工作與公司目標對齊

沒有人生下來就會走路,你也不是踏入職場就知道產品經理要做什麼、又該如何做好這個職務該做的每件事,同樣地,老闆成立公司可能是第一次創業,所以很多東西自然不清楚、不了解、不知道。所以你手上做的大部分事情,可能都是公司的第一次。如果有更好的想法和做法,一定要好好地私下建議、向上管理回饋給主管、老闆,確保手上做的事跟公司的工作重點保持一致。

讓自己保有彈性做任何需要做的事情,把日常的優先事項與全公司的策略目標保持一致、並填補團隊中不同角色之間的空白,來確保產品能推上市並滿足客戶的需求。

以我本身為例,加入公司後我做了各式各樣的事情:從 Pre-Sales、SA、規劃 Deployment, Release 流程、進行用戶訪談、收集回饋和客戶意見、Pitch 產品、畫 Wireframe、產品文案、註冊商標,還有太多太多 … 總之,我可以為了讓團隊成功讓產品落地 / 推出成功的產品,來做任何需要做的事情。

「公司的目標」可以對標到上述提到的幾個重點:

  • 老闆為何要創立這間公司?
  • 老闆想解決的問題為什麼會提出這個解決方式?
  • 公司的產品是否真的有解決客戶的問題 / 滿足客戶的需求?
  • 公司上上下下是否有共同的認知目標?

公司要成長,員工一定要先成長,但是這個改變不能只有產品經理本身,還需要獲得整個團隊的支持,大家一起嘗試公司以前從未做過的事情。

保持熱情,把認定的事情做好,無愧於心。不要讓自己後悔,不要最後恨自己開始得不夠早、努力得不夠多。即使這段過程很無助,但在這個路途中你所經歷的一切都會使你更強大,也是你成長的養分。

​​

想要累積什麼能力?公司有資源讓你成長嗎?

image

認清自己喜歡什麼、擅長什麼、缺乏什麼、弱項是什麼,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!

有助於在挑選職務、公司時,找到適合發展、富有挑戰性,且困難度不會超出能力圈的職務。

有的 PM 沒有獨立執行過敏捷開發,因而想要加入一個能讓它熟悉敏捷流程的團隊;也有 PM 想精進銷售能力,在 BD, Sales 去做開發、推廣,自己也能做 Pre-Sales;亦或是像我一樣,具備上述 2 點的實力,但就是缺乏 Product Growth(產品增長)的能力,所以只能私下參與相關的論壇,也期許自己有能力和機會進入到注重產品增長的環境。

在職務的 Job Title, JD, 甚至在面試過程了解公司的產品、團隊有沒有資源讓你成長。如果你想要做 AI(人工智慧) 類型的產品,而卻進到一間接案公司,不僅和起初的方向背道而馳,更有可能導致在工作上找不到熱忱、無法發揮價值,所以面試前一定要做足功課才是。

不過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具備 「成長型思維」 的思考脈絡,時常去想能從哪裡獲得資源?可以做哪些事去精進?你不應該把成長的盼望放在公司上,一個具備成長思維的人會主動創造機會,而不是僅仰賴現有公司的資源。若你加入的公司是非常 Early stage 的新創團隊,那你做的任何事情可能都是公司的第一次,身為產品經理的你,必須不斷地去推動任何有助於產品增長、商業合作機會的行動。 最後就是一但有了機會和資源去累積能力,一定要把 Long-Term-Plan 給具象化,並設立每個 Milestone, 藉此來檢視自己有無成長。

構建產品是一個循環進行的過程:從最初的想法、做出 MVP、測試、收集數據、Pivot、再重複前面的所有步驟,將 MVP 修改為最終滿足市場需求的商品。這每個階段有很多有趣、好玩的事情,我每次有新的體悟、發現,都會忍不住讚嘆:「啊!原來還可以這樣做」、「修正了上次的做法,這次的回饋好很多誒!」等等 …

一定要做喜歡的工作,做自已喜歡的事不僅快樂同時也能提升自信心。一個人的工作職涯很長,一但找到工作的熱忱更要好好把握,那不僅是生活下去的動力,更是幫助你在低谷「自療」的持續劑! 如果你現在工作遇到很煩雜的事情,工作之餘要騰出時間去自我學習和成長,當你有足夠的能力、信心,也才能製造出運氣追求自己想要的環境,一但能力培養起來,時機一到,這時才能一躍而上抓住機會!

​​

Ref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