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戰 Web3 - 我第一個失敗的 NFT 專案

實戰 Web3 - 我第一個失敗的 NFT 專案

服用須知

我上一份工作主要負責 OMO 結合 Beacon 應用的產品經理,但公司有各(雜)式(7)各(雜)樣(8)的產品和合作專案(公司甚至還有開餐廳呢 …

在 Web3 領域,本身一直都有在自學、參與讀書會,但一直都沒有機會實際參與相關的產品、專案,在當時任職的公司剛好有機會能夠參與這個 NFT 專案,當下真的是樂極了!

在這個專案,我們公司只是項目方委外的工程團隊(包含 Mint 網站設計),基於職業道德我不能直接公開這個 NFT 的 Address 和品牌方的相關資訊,而且上線當週因為成績很差,最後就決議把它從 OpenSea 下架(雖然這個品牌因疫情關係最後自己也收掉了 QQ),所以在這篇文章的閱讀過程很難聯想到這個 NFT 的賦能(Utility) 到底提供了什麼價值,不過我會基於客觀的事實分析為什麼這是一個失敗的 NFT 專案,希望能給要發 NFT 的品牌方、合作項目方有值得參考的地方。

賦能不具吸引力

在幾年前大家都普遍認為花錢買 NFT 不過就是買一張可以右鍵另存的 .jpg 圖片而已,但目前的 NFT 最重要的是這個數位憑證、Token(通證) 到底連結到你品牌後面的什麼東西?受眾有機會擁有什麼東西?

當時我們這個 NFT 專案的賦能共有 4 種:

  1. 實體商品終身 8 折
  2. 實體商品終身 7 折
  3. 實體商品終身 6 折
  4. 實體商品終身 6 折 + 免費兌換訂製商品

這個 NFT 連結的實體商品其實不差,我身邊也有使用品牌方產品的朋友,它甚至還有提供客製化訂製的服務,但我自己是覺得賦能訂的有點弱 …

首先,實體商品終身 x 折實在沒什麼吸引力,因為這實體商品的汰換率很低,你正常使用撐個 5 年根本不是問題,所以撇除最優惠的那一項剩下的就只有打折,老實說,這要受眾去 mint 買單還真的會有點猶豫 …

NFT 的價值其實可以不斷地延伸,而非一次性的消費而已,它可以從 Web2 的 O2O, OMO 再到 Web3 的 “On-Chain” 各種串連行銷,我蠻喜歡的 NFT 專案 - 《Tez Dozen》 就非常有趣,阿亂是台灣第一位登上 NFT 平台《Art Blocks》的藝術創作者,當時只要收集 4 個 NFT 就贈送實體畫作。

我認為一個成功的 NFT 在社群指標就是 「爽感」、「受眾滿意度」,花錢買張稀有圖卻可能要五年的時間才會去買你這個實體商品,五年後我可能就忘記當時有買這個 NFT 了 … 那還不如去買師園鹹酥雞這個 NFT 炸雞店,至少它可以即時兌換一份當下吃得爽的炸物。

社群零互動

現在每個 NFT 的 Roadmap 都沒什麼太大差別,所以大家會從以下 2 點去做判斷:

  1. 團隊背景(Ex: 周杰倫, 余文樂, 虎航
  2. 社群反饋(Discord 和 Twitter

要打造一個成功的 NFT 項目,最重要的就是社群的熱度,像是互動頻率 / 互動內容。社群人數可以造假,但可以從不同時段的互動次數和討論的內容去做判斷,通常越接近發售日期互動會更加地熱烈。

在這個專案,我從頭到尾都沒有看到品牌方有在社群做任何 NFT 的資訊佈達,更不用說 AMA(Ask Me Anything) 這種基本的社群活動,即使在 Web2 品牌、產品做得很好,有很好的顧客留存、會員質量也都不錯,如果你沒有一個好的故事、願景,那你不可能取得社群、受眾的信任,因為在 Web3 社群根本不在乎你是哪個品牌,而是你這個 NFT 的品牌故事、賦能背後的連結價值。

資訊要做到怎樣才算透明,這每個人定義都不一樣,但發布 NFT 的團隊(品牌方、項目方)資訊越透明對後續的社群黏著度和行銷有一定很大的幫助。

今天不管在 Web2 還是 Web3, 你產品和這個 NFT 的 Why 和 What 本質沒有差別,並不會因為在 Web3 而有所差異。一旦品牌方確立了這個 NFT 的故事後,再來就要進一步思考怎麼把 Web2 的會員帶到 Web3,初期要做的就是把大量的會員拉到這個 pool 然後透過各種社群推廣活動,像是每日、每週任務、AMA、KOL 推廣、Mint 公告等,這過程花的功夫就是要創造 FOMO 情緒,中間過程一定有受眾喜歡和不認同,而最後留下來的才有可能是買單的顧客。

反觀鎮瀾宮的 MazuDAO NFT 我覺得就做得很讚,本身「媽祖 NFT」就會讓人有驚豔的感覺:「連媽祖都進軍元宇宙我也要跟上」、「媽祖 NFT 還可以點光明燈耶」、「媽祖好潮啊啊啊啊啊」!除了題材的爆點,這個專案在社群行銷、AMA 確實做得很到位,本身 NFT 的賦能也挺有誠意的,像是信徒優先遶境、終生免費專屬光明燈。

所以今天我們這個 NFT 賦能沒什麼感覺、又沒有把社群溝通做到位,真的就只是為了發 NFT 而發 NFT …

最大的問題到底是什麼?

如果要總結這個 NFT 失敗的最根本原因,那就是 「沒有誠實的面對自己」

品牌方和項目方先前都沒有發 NFT 的相關經驗,所以根本不知道怎麼做行銷,我記得 Discord 和 Twitter 還是在上線前一週才弄出來的。起初我還想說,搞不好透過群眾募資的方式來做效益還比發 NFT 還要好,至少有成熟的業態和平台,而且平台還會提供很多資源和顧問來輔導。

最後我發現其實問題不在於用哪種行銷方式(NFT 或群眾募資),而是品牌方本身沒有一顆謙卑學習的心來面對自己的事業,因為只有自己最清楚「為什麼要發 NFT」,如果知道做這件事的最終目標、為什麼而做,那至少在開案前還可以去盤點資源去修補不足的地方。

所以,我努力了什麼?

看到這邊可能會覺得我只是在馬後砲,心想:「身為 PM 的彼得到底在幹嘛」?

我印象很深刻,一開始老闆、主管沒有透明的讓我們知道這個專案的最終目的就開案進行了,起初我最基本的就是要去了解整個專案的目標(長期、短期)和範疇。在工程對接的同時,項目方有次在討論群組提及行銷面的問題,當時我主動反饋自己的看法,除了某方案以外,還可以多做哪些事情盡可能地曝光製造話題,但主管認為我太多事了,行銷的問題讓項目方自己去想辦法就好,從主管的態度我意識到,對我們團隊來說最重要的就只是幫項目方把工程做完就好。

起初我反省過是不是溝通的方式和角度不對才會被主管打槍,但和主管直球對決透明的溝通後,其實老闆和主管的目標就只是拿到錢就好 …

該做的真的都做了,如果我再去堅持自己的做法最後只會被認為是最有問題的那個人,所以我只能選擇做好自己份內該做的事情,然後心有不甘的看這個 NFT 快速發佈、快速失敗 …

我一直都覺得這個案子從起初就不應該承接,因為對於案主(品牌方、項目方)來說不只沒有達到預期的效益,還遇到只想單純收錢辦事的工程團隊,對我來說當然很不服氣、很不甘心,因為只有當你的客戶滿足、產品創造效益出來並得到應有的報酬這才是真正的成功。

專案結束後,我靜下心來問自己,如果今天是我全權負責這個 NFT 那我會怎麼做?該怎麼執行?我重新去擬定整個行銷企劃、時間軸以及專案各個大小項目活動,不過很可惜,這部分沒有機會和大家公開分享。

如果有機會希望能再次參與 Web3 相關的的產品開發,雖然這個產業已經有幾年時間了但確實還算新穎,期許自己能帶給使用者極大的產品價值。放下懊惱的情緒並且坦然接受過去,大部分的人都只想著要成功,卻沒有想過失敗,因為失敗太苦了,不過能夠在這個時間點參與到「失敗的 NFT」,相信它會是我未來執行產品開發非常受用的經驗。

Ref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