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品經理應該站在 RD 的角度描述產品需求

產品經理應該站在 RD 的角度描述產品需求

目錄

Feature 和 User Story 有什麼差別?

TL;DR

  • Feature:產品功能,用技術性的「行話」去描述
  • User Story:用戶故事 / 使用者故事,說明使用者為什麼想要這個功能

有個細節一定要留意,User Story 並不是需求,它只是從使用者的角度、語言來描述這個功能,藉此來幫助開發團隊快速理解。

和其他同事曾經閒聊過,看產品經理描述的 User Story 和 Feature, 就可以大概知道 PM 到底知不知道客戶的需求。因為只有真正 「理解」 使用者需求 / 痛點,產品經理不僅能夠完整描述簡短、切要的 User Story,在和團隊協作時更可以具體描述有哪些架構、功能及流程。

下面就用幾個實例來探討吧~

-Facebook 平台實例

假設今天是 Facebook 的產品經理,在這個平台上的 Feature(功能) 有這三個:

  1. 使用者註冊
  2. 使用者登入
  3. 顯示豐富資訊的動態牆

而依據這些 Feature 所描述的 User Story(使用者故事) 可能是:

  1. 使用者註冊

    • 作為使用者,我需要能夠註冊為新用戶,這樣我才能加入這個平台
    • 作為使用者,我能夠使用我的 Google / Line 帳戶註冊
  2. 使用者登入

    • 作為使用者,我需要能夠使用我的帳戶名稱、密碼登入,才有權限進入這個平台
    • 作為使用者,我能夠使用我的 Google / Line 帳戶登入
  3. 顯示豐富資訊的動態牆

    • 作為使用者,我要進入 Facebook 平台的主頁,這樣才能瀏覽好友圈最新訊息或新用戶導覽教學

那 Epic 又是什麼?

來看下面這個例子:

作為使用者,我希望能夠使用 Facebook 登入,我可以與好友分享最新訊息,並在所有設備上擁有我的個人資料。

🥲 這 … 這應該不只一個 Feature 了(吧

之前還是工程師的我,還真的有看過類似上述的 User Story, 是不是很難理解呢?

不過如果秉持「同理心」的角度,我是使用者還真的需要上述這些功能沒錯。問題在於 PM 應該把需求轉換為工程師看得懂、能理解,最好是一看就知道要做哪些功能的具體需求。

上述的實例,其實不是一個 User Story, 而是 Epic !

a film, poem, or book that is long and contains a lot of action, usually dealing with a historical subject(通常指描寫歷史題材的)長篇敍事式電影(或書籍、史詩)

簡單來看,先把它認定為一大段故事,這樣就比較好理解了 😂

Epic 很少出現在 User Story 相關的寫作指南,它和 User Story 很類似,但最大的差別在於: Epic 是一個非 (宇)(宙) 大的 feature,需要分解成獨立的 Task, 然後再透過 User Story 去描述單一功能。

上述的 Epic, 它有幾個必要的功能:

  1. 註冊
  2. 登入
  3. 透過暱稱 / Email 去搜尋好友
  4. 加入好友
  5. 同步會員資料

沒有上述這些 Feature, 就無法實踐其他功能,像是分享訊息、Facebook 個人資料。

所以這個 Epic:

作為使用者,我希望能夠使用 Facebook 登入,我可以與好友分享最新訊息,並在所有設備上擁有我的個人資料。

它有以下這幾個 User Story:

  1. 作為使用者,我需要能夠使用我的帳戶名稱、密碼登入,才有權限進入這個平台
  2. 作為使用者,登入 Facebook 帳號時,我可以與好友分享最新訊息
  3. 作為使用者,登入 Facebook 帳號時,我能夠在所有設備裝置上擁有個人資料

什麼時候用 User Story, Epic ?

以一個正在迭代的產品來說,產品經理在規劃中、長期的 Roadmap, 就非常適合透過 Epic 來做溝通。

我的具體做法是這樣,前期先透過一頁式的文件和其他 PM, Stakeholder 分享我的觀點,等定案後再把 Epic 拆解成 User Story 和工程團隊還有其他部門雙向討論。

但我秉持的原則是,每個 Task 若是獨立的,那就要拆分成獨立的 User Story;如果 Task 彼此有相依性,那這就是一個 Epic.

所以其實你可以這樣跟 RD 溝通

從上面可以理解到,一個良好的 User Story, 應該具備 2 個條件:

  1. 每個任務步驟由單一角色執行
  2. 每個任務步驟都可以產生具體的可驗證結果

透過 User Story 這個工具僅能描述需求,重要的是需求問題的本身以及需求背後的多層次考量。 在這個階段不需要給予具體的解決方案,畢竟怎麼實踐 RD 絕對比你還要懂(How),而 PM 只需要描述問題、需求的本身,讓人家知道 What 跟 Why 就好,這樣才能達到有效的溝通。

其次就是「什麼樣的功能、什麼樣的效果」。

需求經過了 Problem Space 要進入到 Solution Space 階段,一定要很清楚地描述這個功能可以幫助使用者解決什麼問題。 例如上面提到的實例,在 Facebook 可以透過 Google / Line 帳戶去做登入,這個功能背後的考察就是提升用戶體驗,然後一定會結合一些質化、量化的研究來佐證為什麼可以提升用戶體驗。

確保技術的可行性符合商業層面的需求,讓 RD 知道 PM 是重視用戶體驗提出這樣的需求,而不是技術實現的方式。

對於工程師來說,把大方向具體、細節化,這樣在進行功能的開發比較有頭緒,也更清楚自己動手做的東西,是誰在使用它、什麼時候會用到、帶來哪些價值,不僅僅是優化整個開發流程,久而久之工程師也會具備 Product-Minded(產品意識) 的思維,共同創造團隊良好的氛圍。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