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也在跑 Scrum ? 那些敏捷開發會遇到的鳥事

你也在跑 Scrum ? 那些敏捷開發會遇到的鳥事

文章僅為詮釋自身觀點心得,對於同行業者沒有任何批判之意。

來跑 Scrum!但團隊真的準備好了嗎?

Scrum 這個 Agile Methodology(敏捷式開發) 的方法對於產品開發團隊幫助很大!但在跑 Scrum 之前你最好要知道這些 Tricks … 不要搞得自己裡外不是人 🥵 🥵 🥵

這裡紀錄我在產品開發團隊以 RD, PM 角色參與、引進敏捷式開發,以及讀書會夥伴的心得分享。如果你正在團隊導入 Scrum, 或是你的團隊正在執行 Scrum 但處處碰壁又沒人協助,希望這些經驗對你有所幫助。

目錄

TL;DR

  • 導入 Agile Methodology(敏捷式開發) 之前,先確認公司從下到上是有共識且有敏捷的基本概念,公司高層的支持是敏捷能否有效持續進行的關鍵(Top Down)。

  • 如果 PM 從來沒跑過敏捷,可以試著先把敏捷精神運用在人生目標、日常生活。

  • 了解每位夥伴對敏捷的接受程度,參與敏捷的夥伴,需要對整個開發方式有所認同、承諾,而不是抱怨(Bottom Up)。

  • 方向不對,努力白費。待在不健康的環境,敏捷跑到用爬的不打緊,更可能耽誤你的光陰。

  • 一個人能影響團隊,但你千萬不要成為負面影響的那一位。

保護好自己,更不要高估自己

聽說矽谷的軟體工程團隊都在跑敏捷開發,你也想要把這套開發方式引進團隊。敏捷的精神就是小步快跑持續改善,透過產品的使用者使用後回饋,大家齊力打造一款更貼近消費者需求的產品。

這時候如果你沒有考過 Scrum Master 相關證照、沒有上過課,上網搜尋關鍵字出現一堆資訊供你參考,這時你不經思考和規劃就把所有的內容整理起來。團隊過往都是走傳統型的開發流程,像是 Waterfall(瀑布式開發),這時候你準備一大堆準則,然後在團隊會議中宣布要跑 Scrum, 接著開始 2 週小步快跑快速迭代、每日站會、週五小週末下班前的會議等。

過了幾個 Sprint(衝刺) 後不僅沒有什麼突出的成果,在會議檢討時,團隊夥伴開始把砲火指向你,甚至主管也不挺你 …

你做錯了什麼?你很積極又認真,但最後錯的人卻是你 …

一定要先搞懂老闆及高層主管的想法

在你進入一間公司,這過程中團隊內部一定也經歷了大大小小腥風血雨的風波,公司釋出職務不外乎是:

  1. 團隊擴編
  2. 有人離職

當你被賦予執行 Scrum 這個計畫的重責大任,又或是面試完全沒提到而是入職主管起意要做這件事,那你可能要當心了 …

「你確定老闆或是主管真的知道這是什麼嗎?真的了解這個方法的價值嗎?」

「就算他們懂,現在真的是導入 Scrum 的好時機嗎?」

老闆如果不知道這是什麼,聽到「敏捷」兩個字眼睛瞬間發亮,對實際結果有過度的期望:「導入敏捷,半年的東西 3 個月就會做出來囉!太棒了!」

然後你就死定了 …

對一個沒有導入敏捷的 PM,面試也沒仔細問團隊的組成是否有 Product Owner(產品負責人)、Scrum Master(敏捷導師)、QA Engineer(測試工程師)等完整的敏捷開發團隊角色,公司完全沒概念,嘴巴說支持但實際上是出事是你一個人扛全責。

真的有辦法由下而上的落實敏捷式開發嗎?

用心體會團隊成員的想法

在我的經驗和觀察中,一個 PM 加入團隊後馬上導入敏捷式開發,一定會大爆炸,這是一個自殺式的行為。

「團隊夥伴有跑過敏捷嗎?如果沒有是不是應該先觀察既有的開發流程?」

「每個人都有他的 Comfort Zone(舒適圈),而你卻要他們離開舒適圈跟你跑敏捷?」

「之前跑過敏捷但體驗很糟,PM 只會不停地擴大 Scope, 從 Sprint 開始到結束 Task 從來沒有定案過」

「上層即使同意這項計畫,但每天參與其中的 RD, Designer 等夥伴,打從心底是認同且歡喜參與其中的嗎?」

在實際執行可能還會遇到更多問題,例如:

  1. RD 私下協議交換工項

  2. QA 沒有把 Deploy, Test 的 Effort 加上去,而 PM 本身也沒概念

  3. 測試帳號權限問題,不是每位使用者都有資料可以測,所以呼嚨帶過

還有太多太多地問題可以去詳述,但總結這些問題,其實就是 - 「不夠理解團隊、從來沒有傾聽過團隊夥伴的想法」

寫在最後

如果你已經是 PM 或是正朝著 PM 之路邁進的朋友,若有考取相關證照請你忘記書上的內容!現實環境只要和「人」扯上關係就有許多的變數。

部分內容都是血淋淋的真實經驗,希望在你導入敏捷式開發不管是 Scrum 還是 Kanban 之前,能夠多傾聽夥伴的聲音、主動關心團隊的開發流程,哪天決定要嘗試不同的開發方式,你也早有心理準備會遇到哪些狀況。

Ref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